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發改環資〔2025〕910號),旨在通過系統部署和重點任務推進,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建成一批零碳園區,為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和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堅實支撐。這份綱領性文件不僅明確了零碳園區建設的戰略意義,更詳細規劃了實施路徑與保障體系。安科瑞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深度研讀政策精神,其自主研發的EMS3.0企業微電網能效管理平臺,憑借在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管理領域的深厚積累,為園區實現零碳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與解決方案,高度契合國家政策導向。
一、政策藍圖:零碳園區的八大任務與核心要義
《通知》清晰勾勒出零碳園區建設的核心框架,提出八項重點任務,為園區低碳零碳化改造指明了方向:
用能結構轉型: 核心在于提升可再生能源本地消納與直接利用。政策鼓勵園區加強周邊風光等非化石能源開發,科學配置儲能,發展綠電直連、就近接入增量配電網等模式,積極參與綠證綠電交易,并探索氫電耦合、生物質能、地熱能、工業余熱等多能互補應用,推動供熱清潔化和化石燃料替代。
節能降碳: 強調管理提升與技術改造雙輪驅動。要求建立園區級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深化企業能效碳效診斷,強化設備節能監察與更新,淘汰落后產能工藝,鼓勵企業對標先進,建設極*能效工廠、零碳工廠。
產業結構調整: 引導園區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鼓勵布局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新興產業,探索“以綠制綠”(綠色能源制造綠色產品)模式,支持高載能產業向資源能源環境承載力強的園區集聚并探索深度降碳。
資源節約集約: 聚焦空間與物質流高效循環。統籌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促進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健全廢棄物(固廢、余壓余熱余冷、廢氣液渣)循環利用網絡。
基礎設施升級: 構建綠色低碳支撐體系。要求優化規劃設計,系統推進電力、熱力、燃氣、氫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礎設施綠色化、智能化建設改造,推廣超低/近零能耗建筑標準,完善綠色交通設施,加快運輸工具零碳化。
技術應用創新: 推動先進適用技術落地。支持產學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圍繞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打造示范場景,形成可商業化推廣的技術方案。
能碳管理能力: 打造數字化管理中樞。明確提出支持建設覆蓋主要用能企業的能碳管理平臺,強化負荷監控、預測與調配,支撐碳排放核算、源網荷儲互動、需求側管理、多能協同與資源循環利用。
體制機制創新: 激發多元主體活力。鼓勵政府、企業、電網、能源服務商等參與,探索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納路徑。支持園區以虛擬電廠等形式參與電力市場,提升資源配置效率與系統穩定性。
二、安科瑞EMS3.0:零碳園區建設的數字化引擎
安科瑞EMS3.0企業微電網能效管理平臺,正是響應國家“提升園區能碳管理能力”核心任務的產物。它是一個集數據采集、實時監控、智能分析、優化控制、碳排管理于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為園區實現零碳目標提供全*位、可視化的管理工具。
(1)精準對接“用能結構轉型”與“新能源消納”:
分布式能源全景監控: EMS3.0可無縫接入園區內光伏、風電、儲能、充電樁、微電網、余熱余壓利用等各類分布式能源設施,實現發電、儲能、用能的全鏈路實時監測與協調控制。平臺強大的數據采集與處理能力,為“綠電直連”、“就近接入”、“多能互補”等模式提供了運行狀態可視化和優化調度的基礎。
微電網智能運行: 針對園區增量配電網或局部微網,平臺支持并離網平滑切換、源網荷儲協調優化策略制定,最*化本地可再生能源消納比例,減少對傳統電網的依賴,提升供電可靠性與經濟性,響應政策對“科學配置儲能”、“提高系統穩定性”的要求。
綠電綠證追蹤: 平臺可輔助記錄與追蹤園區內綠電的生產、交易與消費數據,為參與綠證綠電交易提供數據憑證支持。
(2)深度賦能“節能降碳”與“能效提升”:
全維度能效監測與分析: EMS3.0構建覆蓋園區主要用能企業、關鍵車間、重點設備的精細化能源計量網絡。平臺提供分項(電、水、氣、熱、冷等)、分戶、分時、分區域的用能數據,通過豐富的圖表和報告,直觀呈現能耗分布與趨勢,精準定位高耗能環節,為“能效碳效診斷評估”提供堅實數據基礎。
負荷預測與需求側管理(DSM): 基于歷史數據和AI算法,平臺可預測園區短期和中期的用能負荷。結合電價信號、碳排放目標或電網調度需求,平臺可輔助制定并自動/半自動執行空調、照明、生產設備等的柔性調控策略,實現削峰填谷、需量控制,降低用能成本與碳排放,響應“電力需求側管理”要求。
設備健康與運行優化: 對變壓器、空壓機、制冷機組、水泵風機等重點用能設備進行運行狀態監測與能效分析,識別設備劣化、運行不合理等問題,為設備更新、維護保養、優化運行參數提供依據,助力淘汰“落后產品設備”,建設“極*能效工廠”。
(3)堅實支撐“能碳管理能力”建設:
統一能碳管理平臺: EMS3.0的核心價值在于將分散的能源數據與碳排放數據進行統一匯聚、整合、分析,形成園區級的能碳管理“數字大腦”。這完*契合政策要求建設“覆蓋主要用能企業的能碳管理平臺”。
碳排放精準核算與報告: 平臺依據相關國際國內標準(如ISO 14064, GHG Protocol),基于詳細的能源消耗數據、活動水平數據及排放因子庫,自動化計算園區范圍一、范圍二碳排放量,并可向范圍三延伸。生成標準化的碳排放報告,滿足國家、地方及行業監管要求,為“碳排放核算”提供核心工具。
碳排目標管理與路徑模擬: 支持設定園區及企業的碳排放總量與強度目標,跟蹤目標達成進度。可結合節能改造、能源替代等規劃措施進行碳排放情景模擬,評估不同路徑的減碳潛力與成本效益,輔助科學決策,響應“探索深度降碳路徑”。
(4)有力促進“資源節約集約”與“基礎設施管理”:
資源循環利用監控: 可集成水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特別是余壓余熱余冷)回收利用系統的監測數據,評估資源利用效率。
基礎設施智能運維: 對供配電、暖通空調(HVAC)、照明、給排水等基礎設施進行集中監控和故障預警,提升運維效率,保障系統安全高效運行,支撐“基礎設施完善升級”。
智慧照明與環境控制: 結合光照、人感等傳感器,實現園區公共照明、樓宇照明的智能按需控制;聯動空調、新風系統,優化室內環境舒適度與能耗,助力實現“新建建筑按超低/近零能耗標準”運行。
(5)積極探索“參與電力市場”與“虛擬電廠(VPP)”模式:
負荷聚合與響應能力: EMS3.0強大的數據整合與遠程控制能力,使園區內分散的可調負荷(如空調、充電樁、儲能、部分柔性生產線)和分布式電源,具備被聚合調控的潛力。這為園區作為整體或通過第三方負荷聚合商,以“虛擬電廠”形式參與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如調峰、需求響應)或電力交易,創造了技術條件,直接響應政策鼓勵方向。
三、政策保障下的協同推進:安科瑞EMS3.0的價值契合
《通知》提出的保障措施,如資金支持、綠色金融、審批創新(“一個窗口”審批區域性能源項目)、要素保障(用地用海、節能審查與碳評模式創新)等,為園區解決實際困難、加速零碳轉型提供了良好環境。安科瑞EMS3.0解決方案的價值在于:
滿足申報與評估要求: 平臺提供的全面、準確、可追溯的能源與碳排放數據,是園區申報國家*/省級零碳園區試點(《通知》要求8月22日前報送)、編制高質量建設方案、以及未來通過國家評估驗收(指標體系見附件3)不能缺少的核心支撐。
提升管理效率與合規性: 數字化平臺極大提高了園區能源和碳排放管理的效率與精細化水平,確保管理行為符合政策要求的“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
優化投資決策與效果驗證: 通過精準的數據分析,幫助園區識別最有*的節能降碳技改項目,評估項目實施后的實際效果(經濟、環境、社會效益),最*化利用政府專項資金、專項債、綠色信貸等支持。
支撐區域審批與創新模式: 平臺提供的集中、透明的數據,有助于園區在申請享受“區域能評”、“區域碳評”等創新審批模式時,提供有力的數據證明和承諾依據。
四、結語:擁抱零碳未來,共筑綠色園區
國家三部委聯合發文大力推進零碳園區建設,標志著我國園區綠色低碳轉型進入規模化、系統化實施的新階段。安科瑞EMS3.0企業微電網能效管理平臺,以其全面的數據感知能力、強大的分析優化功能和專業的碳管理模塊,精準對接國家政策提出的八大重點任務,特別是“提升園區能碳管理能力”的核心要求。它不僅是一個技術工具,更是園區實現能源結構優化、能效持續提升、碳排放精準管控與交易參與、最終達成零碳目標的數字化基石和智能中樞。
在政策東風與技術創新雙重驅動下,安科瑞將持續深化EMS3.0在零碳園區場景的應用,助力園區客戶把握轉型機遇,科學規劃、扎實推進低碳零碳化改造,為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科技力量。零碳園區的藍圖已經繪就,安科瑞EMS3.0正助力這一藍圖加速變為現實。
掃一掃 更多精彩
微信二維碼
手機瀏覽